微记录·聊城|两代人的归乡路,台湾老兵遗愿终圆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7:23 点击次数:188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陶春燕 唐学钰
今年的清明节来临之前,李长荣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,从宝岛台湾来到山东高唐,回乡祭祖,告慰先人。
“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,我在这头,大陆在那头。”对于已故老人李曰东来说,余光中的这首诗,道出了他一生的牵挂。自16岁离家来到台湾,故乡就成了他魂牵梦萦的远方,暮年两度归家,乡愁更加浓烈,临终前的遗愿,是希望子女也能回到那片他生活过的故土,寻访血脉至亲,在祖辈长眠的土地上,续写海峡两岸的情缘。
今年三月,春寒料峭里,带着父亲的遗愿,李长荣辗转来到了高唐,在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,他的寻亲之路在见到堂弟李长贵的那一刻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亲人的相逢如同一缕春日暖阳将那些尘封多年的记忆轻轻晾晒,让往事又有了温度。

少时离家老大回
花甲之年,“李家小七”首归故土
李曰东的具体生年,李长贵已经记不太清了,父亲家中孩子七个,李曰东排行第七,论辈分是李长贵的“七叔”,在16岁那年遭遇“抓壮丁”被裹挟充军,从此远赴台湾,与家乡断了联系。直到1984年,一封从徐州转来的信件,带来了李曰东的消息,这才重新有了联系。
此后,海峡两岸的双方常常以信件联系,每次写信都是由李长贵的妻子单树英执笔,如今时隔多年,她依旧能够准确地念出那一长串的收信地址。互通信件的那些年里,李曰东曾无数次地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,但却一直没能寻到合适的归乡时机。

汹涌的思念只能靠笔墨传递,但家乡的召唤始终催促着游子的脚步,直到1988年的春天,一声久违的招呼在乡村的田野里响起。“我们没有任何准备,他从济南搭车回来,找到陈堤子村,到了村口一下车就招手喊‘我是李家小七,我是李家小七’。”单树英回忆着当时的情景,举起手臂挥动,模仿着李曰东当年归乡的样子。这一年,李曰东已经六十岁有余,但在单树英看来,七叔那种终于归家的欢欣雀跃,仿佛仍像个孩子。

彼时的李曰东想不到家乡的变化如此之大,当年破落的小土房早已看不见,他从村口一路打听,村里的人也一个接一个往李长贵家中送信,等到双方终于相见时,李曰东已经走到了自家的大门口,和李长贵的父亲兄弟相见,没来得及进屋便落下泪水。“40年没见了,俺叔和俺爹抱着在院里哭,俺叔跪在了地上,说不出话来。”李长贵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