沪上光影札记②俄罗斯Chaika:栖居六载,镌刻给上海的恋曲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9:16 点击次数:99
2025年3月,随着中国单方面免签政策覆盖至38个国家,入境旅游的热潮如春日暖阳般迅速蔓延。在这股热潮中,上海,这座充满魔幻色彩的国际化大都市,宛如一块巨大的磁石,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人。在这里,有人短暂驻足,留下匆匆一瞥的回忆;有人则深深扎根,将这里视作人生的第二故乡。对于众多初来乍到的外国人而言,上海是他们推开中国神秘大门的钥匙,是探索东方文明的起点。
澎湃新闻敏锐捕捉到这一独特的文化交融现象,精心策划了《上海之旅相册》项目。他们向那些与上海产生奇妙化学反应的外国人发出诚挚邀请,希望他们能打开尘封的手机相册或相机存储卡,分享那些定格在上海时光里的照片与背后的故事。
俄罗斯姑娘柴卡(Chaika),在上海已度过了六个难忘的春秋。白天,她是写字楼里雷厉风行的市场经理,在职场的战场上纵横捭阖;夜晚与周末,她便化身为街头巷尾的游吟诗人,手持相机,用镜头捕捉这座城市不为人知的细腻与温柔。她将自己精心拍摄的作品集命名为《献给上海的情书》,试图用光影打破外界对上海的刻板认知——在社交媒体的繁华表象下,上海不应只是外滩霓虹灯下的纸醉金迷,它更是一座充满烟火气与人文底蕴的宝藏之城。
初到上海时,柴卡在曲阜路租下了一间温馨的小公寓。邻里之间,不同国家的文化在此交织碰撞,法国人的浪漫、菲律宾人的热情、英国人的绅士、中国人的含蓄,如同五彩斑斓的画卷在她眼前徐徐展开。作为一名女性,柴卡对上海最深的感触便是那份无与伦比的安全感。“在这里,深夜独自走在街头,我不会感到丝毫恐惧。这种安全感,是我在其他国家从未体验过的珍贵礼物。”这份安全感,让她能全身心地沉浸在上海的生活中,去感受这座城市的每一寸温度。
上海的国际化与包容性,让柴卡仿佛置身于一个微缩的世界。在这里,她无需长途跋涉,便能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谈天说地,分享彼此的故事。然而,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。柴卡遇到过热情似火的当地人,他们主动与她交流,邀请她参与各种活动,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;但也有一些人,对她投来异样的目光,甚至因为她的外国面孔而取消出租车订单,对她用中文书写的求助信息视而不见。不过,那些在她陷入困境时毫不犹豫伸出援手的善良之人,如同黑暗中的明灯,照亮了她在上海的生活。
有一次,柴卡决定独自前往苏州旅行。对于不会中文且不熟悉网络订票流程的她来说,这无疑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冒险。在火车站,她像一只迷失方向的小鹿,在人群中焦急地徘徊。这时,一位同样前往苏州的男士注意到了她的困境,主动上前询问,并帮她顺利订好了车票。一路上,他们相谈甚欢,男士还热情地向她推荐苏州的旅游景点。到达目的地后,男士更是贴心地陪她前往预定的园林,直到确认她一切安好,才放心离去。这份来自陌生人的善意,让柴卡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爱愈发深沉。
柴卡不仅是一名职场精英,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跨学科艺术家。摄影,是她与世界对话的独特语言。她喜欢漫步在上海的街头巷尾,用镜头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:古老弄堂里,斑驳的石库门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相互映衬,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;街角的小巷中,鸡鹅悠闲地踱步,孩子们嬉笑玩耍,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画卷;公园的树荫下,老人们专注地对弈象棋,沉浸在楚河汉界的智慧博弈中……在她的作品中,红色是永恒的主题,时而如燃烧的火焰般浓烈,时而似天边的晚霞般淡雅。“红色,是中国的灵魂之色,它代表着热情、活力与爱,就像我对上海这份炽热的情感。”柴卡深情地说道。
在博物馆的一次参观中,柴卡偶然看到一台“海鸥”牌相机。那一刻,她的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,因为“Chaika”在俄语中正是“海鸥”的意思。这奇妙的缘分,仿佛是命运为她与上海之间埋下的一颗彩蛋,让她更加坚信自己与这座城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在采访中,柴卡从未主动提及自己的国籍。“我不想被那些刻板的标签所定义。刚来上海时,总有人用固有的印象看待俄罗斯人,说我们嗜酒如命。起初,我觉得这些说法很新奇,但时间一长,便觉得无比厌烦。我希望人们能通过我的作品,看到一个真实、多元的上海,感受到我对这座城市深深的爱。”
六年时光,如白驹过隙。柴卡用镜头记录下了上海的千姿百态,用作品诉说着她与这座城市之间的动人故事。她的《献给上海的情书》,不仅是一组摄影作品,更是一封写给上海的深情告白,让世界看到了这座城市不为人知的魅力与温度。